“疫情与教育”成果公报(第二次)
课题名称:乡村学校突发传染性疾病处置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2020YZB022
参与人:孙来勤、任艳峰、郝延璋、孙伟娟, 程允堂、安洪庆、孙逢占、姜秀华、曹务校、李彦婷
乡村学校突发传染性疾病处置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一、题目: 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现状调查
二、内容摘要:
通过调查研究法,对山东省三个地市的多所乡村中小学进行实地调查,利用自行编制的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现状调查问卷,使用SPSS22.0软件,对定量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分析,为本课题提供数据支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各样本县教育部门分管负责学校校医行政人员、卫生部门分管负责学校校医的行政人员、乡镇卫生院负责设学校校医的行政人员、中小学校长或副校长,利用MAXQDA软件,采用主题框架法, 对定性资料进行摘录、归纳、描述和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来了解我国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现状,以提升乡村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检验现有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的管理模式的适用性、时效性。
三、关键词: 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管理模式
四、引言:
潍坊医学院孙洪亮主持的2020年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疫情与教育”专项课题。
课题名称:乡村学校突发传染性疾病处置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2020YZB022
参与人:孙来勤、任艳峰、郝延璋、孙伟娟, 程允堂、安洪庆、孙逢占、姜秀华、曹务校、李彦婷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系统分析法、比较研究法
成果形式:两篇成果公报
完成时间:2020.10.31
五、成果内容
第一部分:问题缘起
2019年底至今,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从武汉向全国蔓延。学生正好处于放假期间,寒假未使乡村学校成为此次疫情的重灾区。2008年印发的《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对校医配备作了规定:“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持有卫生专业执业资格证书,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随着社会发展,这一规定已经严重滞后。根据这项规定,大部分中小学校均达不到配备校医的条件,特别是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学生人数少,学校的基本卫生健康工作只能由非专业的教师承担,只能负责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播,学生简单的疾病诊疗救治都要到乡镇或者更上级的医疗机构,不利于中小学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因此,乡村学校开学后的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依旧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校园公共卫生安全事关师生的健康与生命,一旦暴发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后果极为严重。校医作为学校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承担着基本的诊疗救治,疾病预防、晨检午检、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以及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公共卫生事件等重要职责,校医室人员对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尽早、尽快、尽量发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医室人员队伍的建设是乡村学校突发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体系的重要一环。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与方法(含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研究内容
1.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现状实地调查研究
根据相关文献分析调阅,开展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现状实地调查,主要内容
(1)人群特征
(2)管理情况
(3)工作情况
2、设计针对性调研工具
通过查阅文献,阅相关的量表,咨询专家,依据统计学的要求,进行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调查表的编撰。
3.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的设计
访谈者可以根据访谈时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做出必要的调整,至于提问的方式和顺序、访谈对象回答的方式、访谈记录的方式和访谈的时间、地点等没有具体的要求,由访谈者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立足于潍坊医学院的中外文数据库,收集分析相关主题的文献,深入研读相关的政策文件,从而系统建构研究的脉络,具体定位问题的要点,做到在科学把握现有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的基础上,思考探索未来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的发展趋势。
2.定量研究-调查研究法
开发问卷、访谈提纲、学校突发传染病处置能力评估量表,对山东省三个地市的多所乡村中小学开展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的调查,使用SPSS22.0软件,对相关数据加以分类、整理、分析,为本课题提供数据支持。
3.定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法
定性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对负责设学校卫生防疫安全关键知情人进行深入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各样本县教育部门分管负责设学校校医行政人员、卫生部门分管负责设学校校医的行政人员、乡镇卫生院负责学校校医的行政人员、中小学校长或副校长。访谈内容包括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的人群特征、管理情况、工作情况等内容。利用MAXQDA软件,采用主题框架法, 对定性资料进行摘录、归纳、描述和分析。
第三部分:研究结论
乡村学校校医室人员在人事编制、晋升、培训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1、人事方面的问题
首先,人员编制是最大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虽然很早就出台了《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条例中的相关条款也只是向学校提出要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的要求,但是没有明确该如何落实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的编制问题。没有确立编制,则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就有可能把校医归属到教辅人员编制中,而有的学校教辅人员编制原本就少,学校很有可能直接就把校医省去,把校医的编制给了其他岗位的教辅人员。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校医编制不明确的原因,校医不具备卫生体系中医学专业背景医务人员的晋升渠道,参加职称评定都很难。
学校层面,学校作为教育教学部门,更多的是在追求高的升学率和如何创新求发展,而没有在学校卫生工作的发展上投入相应的精力和财力。而学校管理者认为学校卫生只作为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并不是工作的重点。
其次,薪酬待遇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学校来说,存在着考核体系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学校医疗机构没有建立现代考核体系, 而是沿袭了旧有的工资制度,实行岗位无差别的工资支付办法。作为学校的辅助部门,对其进行绩效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实行的基本工资制度和单一分配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校医的发展。所以现实的 情况就是校医不仅没有考核工资,也没有绩效工资,每个人每月只有基本工资,不以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果来设置,远远低于一般教师水平。
2、晋升方面的问题
对学校校医的职业教育制度不完善,未形成科学的、健全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且校医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识较淡薄,导致校医的综合素质提高普遍较慢,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但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校医对于个人提升和职业发展的诉求十分的强烈。然而,通过对中小学校医的访谈调查了解到,因为执业地点的限制他们只能晋升到中级职称,地方教育部门认为一个校医的职称到中级已经足以,没有必要引入高级职称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校同意将校医提升为副高级职称,到了县里市里也不能被批下来。如果应届毕业生进入学校当校医,由于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无法申报医学职称,只能申请教师职称,但比医学职称的待遇要低。即便拥有医学职称的医生转做校医后,也缺少晋升的渠道,因为没有挂靠的医院。所以有些从医院出来的医生护士职称依然保留在医院,而编制却在学校, 这使得他们职称晋升难上加难。
3、培训方面的问题
学校内部缺乏培训规划引导,缺乏在专业方向上的培训计划安排,导致很多医生专业能力迅速降低,专业技能和专业医学知识越来越落后, 在工作中缺乏激情和创造性。现实情况是由于极少接触临床,缺少与其他医生的交流,大多数校医工作几年后就把专业知识忘了,连最基本的药物知识也不能掌握。
脱离开临床,校医的工作依旧繁杂,他们往往会疲于应对这些日常工作,甚至有时会进行兼职教学,再加上对学校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教育制度不完善,未形成科学的、健全的教育培训体系,所以校医学习机会少,业务技能不能跟上需求。
对于专职校医,现有培训大多不够深入,专业性不强。对于兼职校医,首先参加培训的不一定是真正从事校医工作的,其次是短暂培训,知识并没有掌握扎实,即使在培训后也没有信心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后也不需要反馈成果,导致培训效果不佳。
第四部分:政策建议
1、解决校医人事方面的政策建议
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从根本上解决学校不重视校医工作的问题,从而有效激励校医更好的投入到学校卫生的工作中。缩小公私立学校校医间收入差距,增大不同工作年限间校医的津贴差距。大锅饭是惰性机制,调动不了校医积极性。管理要能上能下,动态管理。对于考核不达标或在职期间因重大过失而导致事故的,要坚决拿下。
校医的配置跟社区公共医疗结合起来,即每家社区医院辐射临近几个学校,社区医院的医生编制留出若干校医名额,学校统一由社区医院派驻医疗人员,按学期或年度为节点,轮岗到学校担任校医工作,以此解决校医编制问题。这样就解决了编制的问题,并且还能够让校医的编制晋升。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学校向医疗机构购买了校医服务,但是学生的卫生工作主体责任还是在学校,不会因医院派出校医而改变。
对于校医由谁管的问题,可以将现有的各中小学校医编制收回各区县一级卫生机构,集中培训、考核,再根据学校情况按比例足额派送到各中小学。校医的工资待遇由区县一级财政部门根据学校和卫生部门的联合考核情况统一拨付。
2、解决校医晋升方面的政策建议
首先,明确校医的编制及职称晋升渠道,并且将卫生与教育部门的权责划分清楚。具体而言,可以建立校医晋升的平台,有利整合资源,政府设立校医职称编制的管理部门,单独设指标考核,不再占用学校教师晋升职称编制。经过严格考核学术能力、技术水平、工作经验,给予职称上的晋升。伴随着校医个人的成长,职业生涯设计和岗位聘任结合,互动互进, 从而指导校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从低岗位不断向高岗位发展。实施中小学校医职业生涯规划也是发展校医的重要措施,体现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内激励与外激励的统一。校医职业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将整体的校医职业发展体系与个体职业规划结合起来,校医短期职业目标的实现与长期职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3、解决校医培训方面的政策建议
经过系统化培训出来的中小学校医要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传授给同一部门的其它同事,共同分享学习体会。加大对校医的在职带薪培训。学校相关部门制定校医培训制度和计划,经过学校主管领导审批实施,保证校医培训制度化,在培训中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加大在职培训力度,建立严格的在职培训学分制度,严格考核程序和要求。同时,拓宽培训渠道和方式,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通过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专题培训和综合素质拓展培训方法,以及现场讲解与课堂模拟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更多更加灵活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以校医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培训。
在培训渠道上,既可以通过课堂讲解也可以通过远程计算机网络学习来进行。校医的培训制度可以采取更多样的培训形式:
(1)让学校校医参加本专业的高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
(2)参加相关专业领域的短期或长期培训;
(3)接受大学的各种远程函授教育等。
总之,要加大在职培训的力度,使培训制度化。学校及业务主管部门要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制定制度的形式规定做培训,建立严格的学分制并计入日常业务培训的考核,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校医在职培训制度,将培训与聘任评估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