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教育”成果公报(第二次)
课题名称:重大疫情背景下的教学连续性计划问题研究
课题编号:2020YZB018
课题主持人:马勇
主要参与人:张晓林、马春晓、张晶、赵静、王洪婧、李连玲
重大疫情背景下的教学连续性计划问题研究
内容摘要: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诸多高校已经开始制定新的教学预案,遗憾的是,一种常态化的教学连续性计划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者更强调学校运作中的应急管理以及线上教学的方法,教学连续运行机制的重要性并未凸显。因此,在后疫情时期,构建一种具有实效的教学连续性计划是极为重要的。从内容上看,教学连续性计划需要从准备、评估、替代交付与技术支持等层面入手,通过更新机制、管理协同机制、学习支持机制、辅助机制等内容,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为此,当前的高等教育管理机构需要制定具有示范性的教学连续性计划,完善其制度配套,并且着力完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关键词:教学连续性计划;运行机制;疫情应对
引言
一、问题缘起
由于新冠肺炎的传播,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受到了较大影响。由于我国实施了行之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新冠疫情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高等学校学生已经逐步返校复课。在这一背景下,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教学模式由上半年的线上教学转变为线下教学为主,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在抗疫取得重大成就之后,高等教育领域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将疫情期间的教学连续性实践转换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程”,从而提升教育、教学领域中各主体的应急能力。
任何人都不希望疫情发生,但是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诸多高校已经开始制定新的教学预案,例如西南大学开始进行“由于在下教学实际条件导致部分课程内容学生普遍掌握度差的情况摸底及应对方案”,这种反思式的工作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反思之后呢?更重要的工作是制定一个常态化的教学连续性计划,为线下教学中断时的教学连续性提供基本的规范。遗憾的是,教学连续性计划在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者更强调学校运作中的应急管理以及线上教学的方法,教学连续的重要性并未凸显。需要明确的是,教学连续性实践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线上教学,有效的沟通、充分的心理支持都是教学连续性的组成部分。
本研究以新冠肺炎期间的教学连续性为背景,探讨在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机构应当如何制定完善的教学连续性计划并确保有效执行。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前期研究已经就教学连续性的基本理念、教学连续性计划的关键要素、教学连续性计划的推进模式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就疫情好转后教学连续性实践的反思、教学连续性计划的制定、运行等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两个基本维度:其一,从供给角度分析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连续性实践中的职责;其二,从需求侧考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的现实需求。在明确教学连续性的供求关系之后,考察教学连续性计划的应然建构,包括后疫情时代教学连续性计划的制定,以及相关计划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的保障措施。具体内容包括:
1. 教学连续性计划的制度要素(供给)。通过对疫情期间高等学校教学实践的考察,分析高等教育机构在教学连续性中的供给职责,即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应当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执行哪些准备工作,以及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应当执行哪些应急工作等等。在明确制度要素的基础上,分析相关制度要素的运作机制。
2. 教学连续性计划的目的导向(需求)。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因此教学连续性计划不仅要遵循客观上的教学规律,还必须尽可能地满足教书育人的需求。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考察学生在教学连续性实践中的现实需求。在明确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分析用以应对这种需求的方法,及如何通过制度化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教书育人的目的。
3. 教学连续性计划的运行机制(保障)。计划需要执行,因而教学连续性计划的运行机制是本研究的重要议题。在明确制度性要素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等方法,考察教学连续性计划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效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掌握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分析教学连续性计划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应然建构。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基本思路,通过文献分析、实证调研等方法就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 比较研究方法。教学连续性这一概念属于舶来品,因而必然伴随着比较研究的方法。本研究立足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各国在教学连续性实践中的不同做法。本课题研究分析了包括哈佛大学、马萨诸塞大学、印第安纳大学、休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国外高校的教学连续性计划及其实践,对比我国的实践,提炼和分析了国内外模式的典型特征。
2.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本部分研究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考察我国在相关立法、政策中就教学连续性的现实规定,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疫情期间以及疫情形势好转之后教学连续性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 典型案例分析法。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连续性计划的制定、运行在典型案例中的实际效果,从中归纳、分析教学连续性实践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内在机理。
三、研究结论
(一)教学连续性计划的制度要素
1. 准备。未雨绸缪是教学连续性计划的基础内容。关于预案的部分,本课题第一次公报中已经有所提及。简而言之,高校教师需要在预案工作中将教学需要的学生信息、教学材料等内容进行线上备份,例如授课材料、平时作业、讨论的主题、课堂测验以及教学大纲等重要的文档。在出现突发事件之后,教师可以在线上获得相关文件的副本。除教师的教学材料之外,还需要提醒学生就作业、测试等内容进行备份,以便在系统发生故障的时候能够访问这些内容,使学生在线下教学中断的时候能够继续学习和沟通。
在备份教学信息、教学材料之外,教育管理者、教师还需要熟悉校园的应急政策,将教学的连续性计划与宏观上的应急管理制度挂钩。
2. 评估。预案的执行,必须以突发事件中的评估制度为基础,以何种形式实现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持续时间。在对突发事件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的“替代交付方法”以及部分计划要素的优先级,例如要根据突发事件的情况评估是否应当采用线上测试的方法以及如何在线上测试中保证学生遵守学术诚信。除确定替代交付方法之外,需要根据课程安排确定事件的优先级,即在线下教学活动中断时应当优先安排哪些任务,考虑哪些可以在线完成。
3. 替代交付与技术支持。从类型上看,线下教学的替代方式主要有两个类型,一个是内容驱动型,一个是技术驱动型,前者以慕课等内容平台为主,后者则以钉钉等专注于技术服务的平台为主。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线下教学活动可以根据课程类型选择不同的交付模式。然而不论哪一种模式都需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求教学活动修订传统的做法,例如根据学生的特殊情况(疾病、缺少网络支持、需要照顾家庭成员等)处理相应的特殊请求(例如延期)。
(二)教学连续性计划的运行机制
徒法不足以自行,从疫情期间的教学连续性实践来看,即使能够将线下教学活动转移到线上,但是仍然需要从多方面保证教学效果。从制度的运行上看,教学连续性计划的运行机制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构建:
1. 教学连续性计划的更新机制。突发事件处在变动之中,相应的,教学连续性计划也应当有相应的更新机制。本研究的第一次公报已经提及,教学连续性应当以突发事件的时间推进为主线,按照不同的情境制定不同的策略,这一点其实就蕴含着一种动态的更新机制。由于每一门课程的课堂环境、主题和教学风格对于所有班级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情况决定最佳的操作方案,例如,如果校园将长时间关闭,那么就必须将课程转移到线上,课程的测试也需要寻找相应的替代方案。
2. 教学连续性计划的管理协同机制。教学连续性固然重要,但是其计划的执行必须以宏观的疫情管理为基础。也就是说,教学连续性计划必须与教育管理机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形成协同机制。教学连续性计划的制定、执行和更新都需要一线教师、教学管理机构、应急管理机构达成一致。
3. 教学连续性计划的学习支持机制。如果说教学连续性的更新机制、管理协同机制主要从供给侧而言的话,对于学生的支持机制则是需求侧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从疫情期间的教学连续性实践看,教育教学机构主要侧重于从供给侧发力,即从通过内容平台或者技术工具实现教学活动转移到线上,但是相对而言,对学生的学习支持机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在疫情初期学生难以获得教材,即使某些出版社通过提供电子书的形式提供了一部分教材,但是其提供的内容与授课进度明显不一致,此外,本课题第一次公报已经述及,教学连续性不仅仅是将课堂转移到线上,学生的社区心理重建亦非常重要。
4. 教学连续性计划的辅助机制。教学活动并不单纯是线上或者线下的师生互动,还需要其他制度的保障。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我国的互联网服务虽然比较发达,但是其风险控制仍需加强,例如,不论是内容驱动平台还是技术驱动平台,都有泄露、侵犯公民信息权利的可能,有的在线学习平台甚至在隐私权协议中默认该平台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
四、政策建议
(一)制定示范性教学连续性计划
比较研究发现,国外大学(诸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大学)制定突发状况下的教学连续性计划已经蔚然成风。这种教学连续性计划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疫情,因重大的自然灾害等引起的校园封闭都会激活教学连续性计划。在我国,虽然每个高校都会有针对疫情期间教学活动的计划,但是疫情结束之后呢?是否应该构建一种常态化的机制去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呢?答案是肯定的。与国外不同,我国高等院校关于疫情防控、教学工作的决策很大程度上要根据上级管理机关的要求来完成,也就是一种行政式的决策方式。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机构应当制定具有示范/规范效果的教学连续性计划,从而为规范高校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手段。
示范性教学连续性计划,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羁束性内容和裁量性内容。前者属于刚性规则,意指那些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必须要考虑或者执行的内容,例如教学连续性计划中可能涉及到的学生权利保护问题,就属于较为刚性的要求,在一些强调权利保护的大学,学生可以以隐私保护为理由在在线教学、考试中要求关闭摄像头,学校如果不同意就必须为其提供其他教学、测试方法。后者主要是指那些需要根据特殊情境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师灵活处理的事项,例如对课程内容的调整。之所以做上述分类,意在区分教学连续性计划的主体,即哪些规则由管理部门统一决策,而哪些可以授权一线教师灵活处置。
(二)完善教学连续性计划配套机制
由于今年的疫情爆发较为突然,期间的教学连续性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在制定和执行教学连续性计划时需要特别注意。疫情期间的教学,通过转移到线上,基本满足了学生的需求。但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部分配套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在教学平台的遴选上,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给予了较少的关注,部分线上教学平台所使用的隐私权协议在内容上与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存在明显的差距,此外,在校园处于封闭状态时如何让学生有效利用学校的网络、图书资源也是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如果校园封闭的时间相当长,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如果得不到文献资源上的支持,显然是不行的,尤其是对于研究生以及正在撰写毕业论文的同学,文献资源的获取尤为重要。
教学连续性计划的配套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属于教学但与教学密切相关。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得到不间断的支持。线上教学的技术支持、学习设备的硬件支持、图书文献的支持,乃至于奖助学金的发放等,都是特殊时期教学连续性实践必须解决的配套问题。
(三)完善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机制
根源上说,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学连续性计划终归是外因,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尤其是在线下教学中断的时候。当高等教育机构将课堂转移到线上的时候,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生在线下授课环境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并不适应线上的教学方式。这就意味着,除了从软硬件上做足应急准备外,教育教学机构还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